Benutzer:Nutcracker/NutcrackerSandkasten15

aus Wikipedia, der freien Enzyklopädie
Tsinghua-Universität Beijing (Peking)
Logo der 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Daten
Gründungsjahr 1892 (Erstgründung)
1892 (Verlagerung)
Ort Beijing
Studenten 26.577
- Frauenanteil: 52%
- Ausländeranteil: 12.2%
Studiengänge 141 Zur Übersicht
Fakultäten 11
Institute 83
Professuren 266
Hochschultyp staatlich
Rektor Prof. Dr.
Postadresse Qinghua Yuan 1
100084 Beijing
Website http://www.tsinghua.edu.cn

Die Tsinghua-Universität (chinesisch 

清華大學

 / 

清华大学

, Pinyin

Qīnghuá Dàxué

, W.-G.

Ch'ing-hua Ta-hsüeh

) ist eine der renommiertesten Universitäten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Sie liegt im Nordwesten von Peking (Beijing, chinesisch 

北京

), im Haidian District (chinesisch 

海淀

, Pinyin

Hǎidiàn

). Unweit des Sommerpalastes, in der unmittelbaren Nähe der Peking-Universität und der Pekinger Sprachenuniversität, ebenfalls finden sich in Haidian noch mehr als 10 weitere Universitäten.

Da jedoch die Tsinghua älter ist als das Pinyin, wird der Name Tsinghua nach wie vor von der Universität als Eigenname genutzt.

Geschichte

Die Tsinghua-Universität wurde 1911 in Beijing mit Entschädigungsgeldern der chinesischen Regierung für den Boxeraufstand an die Vereinigten Staaten eingerichtet. Ursprünglich war die Tsinghua eine Vorbereitungsschule für chinesische Studenten, die von der Regierung zum Studium in die USA geschickt werden sollten, aber 1925 wurde sie in eine Universität umgewandelt. 1937 zu Beginn des Antijapanischen Kriegs wurde die Tsinghua-Universität mit der Peking-Universität und der Nankai-Universität zusammengeschlossen und nach Kunming verlegt. Nach dem Weltkrieg wurden alle drei Universitäten wieder nach Beijing bzw. Tianjin zurück verlegt. 1952 wurde die Tsinghua zu einer Polytechnischen Hochschule, im Laufe einer nationalen Reform des Hochschulsystems. Im laufe der Reformen von 1978 wurden auch andere Studienfächer ermöglicht bspw. Management, VWL oder Recht. 1999 wurde noch eine Schule für Kunst und Design eröffnet.

Die Tsinghua - Universität hat derzeit etwa 26000 Studenten, wovon die meisten in dem Campus naheliegenden Studentenwohnungen leben. Der Campus selbst, beherbergt die ehemaligen kaiserlichen Gärten.

Schulen und Fakultäten

Die Tsinghua verfügt insgesamt über 20 Schulen und Fakultäten. Einige dieser Schulen sind ebenfalls noch einmal in einzelne Fakultäten unterteilt. Insgesamt ist die Tsinghua eine Kaderschmiede für chinesische Parteifunktionäre mit einem starken Fokus auf den Ingenieurwissenschaften.

Weblink

Koordinaten: 40° 0′ 1″ N, 116° 19′ 36″ O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

校徽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现任校长 顾秉林
学校类型 综合性大学
建立时间 1911年
所在地 中国北京海淀区清华园
学生数量 在校学生32152名
教授数量 在校教职工7777人
校园环境 市郊
校园面积 405.5公顷
校 庆 日 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校 色 紫、白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英語Tsinghua University,THU)创立于1911年,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位于北京海淀清华园。早期为清朝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所建立的「遊美学务处」、「清华学堂」。自1925年始设大学部成为综合大学。


历史

早期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政府于1911年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因为计算错误而多收取的部分钱而在北京所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是第一所用于被政府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而建立的预备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留学。1925年,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

清华大学最初之酝酿,是在1904至1905(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约翰·海(John Hay)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照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经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对清华立校的贡献,清华的西体育馆被命名为“ 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 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并在面墙上铸其雕像。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11日,美国核减赔款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中国,中国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 Vorlage:Quote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 Vorlage:Quote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清华主楼

1909年(清宣统元年)是美国退还赔款的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遊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遊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華園」作为遊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名熙春园,建于康熙年间,至道光年间,帝赐园于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俗称小五爷园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义和团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遊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北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530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191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

二校门的后面

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四月初一日,清华校庆日源此)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教师由基督教青年会美国聘请。遊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遊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近代

1912年三月三十日清帝宣统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5月1日重行开课,并裁撤「遊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1913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詝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

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它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1913年(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1913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1914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1918年1月4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周诒春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1919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12月23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1922年向外交部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10月6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曹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

略带一提,在1927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1928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1月14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亡,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9月18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1929年4月3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清华校务及遊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1930年5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1931年3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4月16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6月25日离开北平。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7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9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

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与崇敬,一直续任至1948年底才因战乱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离开。梅校长在任期间,为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其著名学府之地位。他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的阐述广为推崇。1955年在台湾新竹復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1962年5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新竹清华校园建有「梅园」以志纪念。

在全面抗日战争1937年爆发后,清华大学迁入后方,和其它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

1949年后

1949年后, 国立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接管,更名为清华大学。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 则于1955年梅贻琦校长主持,由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在台復校」,并沿用原校名。从1980年代开始,两校各项交往日渐频繁。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法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北京大学等校的工学院和相关工学专业划归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程技术大学。从1980年代开始,学术界及校友对院系调整进行强烈的否定,认为其割断了清华的人文传统。清华开始恢复建设经济、人文、社科及理科等院系。

清华在1966年1976年间的文革中象所有院校一样遭到重创,教学和科研几乎停顿,在此期间没有招收正式学生直至1977年高考恢复。此后,清华开始恢复建设并得到教育部重点扶持。

由于近几十年的清华工科的突出地位,清华大学常被比喻為中國的麻省理工学院[1][2][3][4]

年表

Datei:Emblem bell.jpg
清华钟形徽
  •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
  • 1912年 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
  •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3个学院,16个系(其中一个工程系)
  • 1929年 留美预备部结束,国学研究院停办,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 1930年 设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研究生院
  • 1931年 12月31日,梅贻琦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 1932年 增设工学院(由土木、机械、电机三系组成) 、法律学系和农业研究所
  • 1933年 设心理、社会、地理三个研究所
  • 1934年 在江西南昌设立航空研究所,在湖南长沙成立无线电研究所
  • 1935年 因不满日军于冀东成立伪政权,爆发由清华学生领导之“一二九”抗日运动
  • 1936年 停办法律学系
  • 1937年 南迁长沙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 1952年 经院系调整,失去文、法、理、农学院,保留下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四个系
  • 1958年 增设工程物理、工程力学系,恢复化学工程系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失去正常教学及科研秩序
  • 1977年 文革结束,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恢复
  • 1984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 1985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建立应用技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 2001年 建立医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从精密仪器系分离出来建立工业工程系。
  •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注: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1955年在台湾新竹地区复建,并沿用原校名。

现状

传统上,清华大学以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实力最强,近年来正致力于建设多学科的综合大学。由于近几十年的清华工科的突出地位,清华大学常被比喻為中國的麻省理工学院[5][6][7][8]


2005年4月,清华大学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等13个学院和54个系,41个研究院(所),35个研究中心和171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个国家实验室(筹建中)、12个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5个中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杨振宁)、图灵奖获得者1名(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3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0余人。国家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32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13000余名,博士生近5000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7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9000余名。[1]


19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据统计约为毕业生的20%)清华毕业生都前往美国留学深造。在美国大学校园、公司、企业及政府部门里,不难找到他们。因此近年也开始有对此的批评,认为清华的毕业生应该更多地选择留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清华是中国大陆竞争最激烈的两所学校之一(另一所为北京大学),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

院系

  • 建筑学院
    • 建筑系
    • 城市规划系
    • 建筑科学与技术系
    • 景观学系
  • 土木水利学院
    • 土木工程系
    • 水利水电工程系
    • 建设管理系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系
    •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 热能工程系
    • 汽车工程系
    • 工业工程系
  • 航天航空学院
    • 工程力学系
    • 航天航空系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电子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自动化系
    •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
    • 微电子学研究所
    • 软件学院
  • 理学院
    • 数学科学系
    • 物理系
    • 化学系
    •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经济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 技术经济及管理系
    • 国际贸易与金融系
    • 经济系
    • 会计系
    • 企业战略与政策系
    • 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
    • 市场营销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哲学系
    • 社会学系
    • 政治学系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历史系
    • 外语系
  • 法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美术学院
    • 史论分部
    • 设计分部
    • 美术分部
  • 医学院
    • 医学系
    • 药学系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工程物理系
  • 化学工程系
  • 继续教育学院
  • 深圳研究生院
  • 艺术教育中心
  • 体育教研部

精神传统

清华大学二校门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因其美国渊源,校园文化传统亦受到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深重影响。

校训

  • 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 座右铭: 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中文铭言。

另外,八十年代还出现了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学风的说法,但没有如前者那样得到广泛认同。

校歌

最早的英文校歌(1916年以前)由美籍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 所做:

Tsing Hua College Song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

當時的中文譯文是:

噫清華,嘻清華,吾校巋巍,
美哉吾校旗,願日增汝之光輝。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张慧珍女士谱曲。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并沿用至今。

清华大学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庆日

四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庆日活动通常为校友返校,各实验室开放参观,举行“马约翰运动会”等等。早年还有开放女生宿舍供男生参观的节目。

校色

紫、白。

校花

清华大学的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但通常仅指紫荆花)。把紫荆花视为校花,是由于紫色紫荆花为校旗、校色的颜色一致,丁香花分為紫白二色;其次是由于紫荆在校庆日前后盛开。

清华优胜歌

为拉拉队歌,称为Tsinghua Fight Song,即清华战歌,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歌詞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 Rha, Rha!

早年清华与比邻的燕京大学为竞技场宿敌。在大礼堂放电影前,必有取笑燕京的动画,以壮声势。

校呼

校呼即为 Tsinghua School Cheer,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

“Ri-ri-ri, Rah-rah-rah! 清華,清華,清華! Rah-rah-rah!”
“嘶....砰,叭,清華,清華,清華。”


校园设施

清华校园以南门主路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有九十年代开始在主楼前后新建的建筑馆、法学院、经管学院及运动场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 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9万平方米,藏书 401.7万册,阅读座位 2604个
  • 体育馆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
  • 运动场面积 19.6万平方米。
  • 游泳池面积 0.4万平方米。

著名校友

部分毕业于清华或曾于清华大学任教和就教的著名学者、知名政治军事人物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

学者

梅贻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梁实秋叶企孙吴有训吴宓朱自清曹禺钱钟书钱学森茅以升闻一多穆旦胡风端木蕻良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孙立人吴国桢赵元任金岳霖汤用彤贺麟张岱年冯友兰梁思成周培源林家翘周光召张民觉李济夏鼐季羡林于光远李健吾张骏祥洪深杨联升何炳棣殷海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潘光旦费孝通李方桂王力陈鹤琴陈岱孙高士其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杨廷宝候德榜吴仲华郑哲敏顾毓琇萨本栋王大中

軍政人物

俞国华孙立人吴晗胡乔木乔冠华朱镕基胡锦涛吴官正吴邦国黄菊贾春旺习近平曾培炎华建敏

其他

英若诚高晓松

参看

Commons: Tsinghua University – Sammlung von Bildern, Videos und Audiodateien

外部链接